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试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五项世界第一,变成全球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不但使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接近,从而催生一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这是一座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大桥;这是一座令全世界瞩目的大桥。因为它的建成通车,世界桥梁“巨头”需重新排名;因为它的建成通车,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概念需重新确立。
这座桥,就是十年论证、五年建造,耗一百多亿元巨资,全市倾力打造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宁波人的“上海缘”,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成千上万的宁波人背井离乡辛勤打拼,造就了著名的“宁波帮”。然而,车马劳顿,风浪颠簸,个中艰辛难以言表,于是在心中酝酿了一个梦:何时会有一条更方便快捷的路?
这个梦,宁波人做了上百年,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快速地发展的大都市上海,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既是政府的目标,也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心声。
改革开放同时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不到200公里的直线距离,为绕一个海湾,硬生生地拉长到400公里,每年还得多花几十亿元的“绕道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穿越海湾直达彼岸呢?在杭州湾上建桥的念头由此而萌发。
与南美的亚马孙河口、印度的恒河河口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的杭州湾,潮差大、潮流急、风浪大、冲刷深。在这样的海域架桥,世界上没有先例。单单一个滩涂蜂窝状沼气难题,就使得有上百年造桥历史的国外公司一筹莫展。
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规模确实令人吃惊:整个工程混凝土用量约245万立方米。如果把它堆成长、宽、高都是1米的正方体,那么它可以从宁波铺到昆明。用钢总量可以再造7个“鸟巢”。这么庞大的工程,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是史无前例的。
没有可供借鉴的桥型、技术规范和品质衡量准则,更没有相应的施工设备。“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解决,靠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
——杭州湾南岸滩涂长达10公里,车不能开,船不能行。大桥建设者研发了提梁机、架梁机以及被誉为“千脚蜈蚣”的运梁机等系列机械,把“梁上运架梁”的世界纪录从900吨一举提高到1430吨,顺利完成“世界第一架”;
——在北侧的深海区,要架设540片70米箱梁。这些单片重达2200吨的箱梁,被称为“中华梁王”。大桥建设者创造性地在预制过程中对这些“巨无霸”实施了“二次张拉”,首次完全解决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
——大桥打下了5513根整桩螺旋钢管桩,这些被称为“定海神针”的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最长长度89米,横下来管内可走人,竖起来有30层楼高,此前在国内外特大桥梁建设中从未成功使用过;
——杭州湾滩涂蕴藏着蜂窝状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大桥建设者首次采用了“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首开世界同类地质环境成功建桥的先河。
在五年的建造过程中,杭州湾跨海大桥共获得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其中5项技术已通过国家鉴定。正是凭着这些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再创一项国内纪录——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100年。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前夕,技术专家组召开第五次会议。这些国内著名专家对大桥的评价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和实践,解决了跨海大桥建设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成功建设的一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是我国跨海桥梁建设最新技术成果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国海湾桥梁建设的里程碑,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
确实如此,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国际桥梁大会上,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技术人员登上了这个全球桥梁界最高级别的技术讲坛,专题介绍了这座震惊世界的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从此,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杭州湾区域路网布局将从横“V”字形变为横“A”字形,正是因为“A”字中间的一“横”,上海、杭州、宁波之间形成了“两小时交通圈”,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在宁波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前前后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兴起一股“造桥热”。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先后建成,苏通大桥不久前通车,泰州长江大桥正在建设之中,崇启大桥即将开工,
舟山接宁波的连岛工程正加紧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这首“桥梁协奏曲”中最激越的一段旋律,沟通的不单单是沪、杭、甬三个城市,而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所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将影响整个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格局。宁波将因跨海大桥而成为长三角核心副中心,和南京、杭州、苏州一起,与上海形成功能匹配。长三角除现有“沪宁杭”经济走廊外,还将因杭州湾跨海大桥而形成贯穿南通、上海、宁波的“沪甬通”经济新走廊。
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今年4月,记者在南通采访时,正值苏通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前夕。这个名为南通实则因长江天堑而“南不通”的城市,将迎来历史性的变局。
南通市发改委一份课题研究报告说明,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双双开通后,对南通的港口开发建设将产生双向影响。一方面扩大了港口服务范围,有利于与上海、宁波发展港口联运;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南通港腹地与上海、宁波等港口的联系通道,使货源流动更加便捷。
南通市青年旅行社总经理则为原本7小时的车程缩短为4小时而兴奋不已,并且设计了一个“追江跨海到宁波”的旅游项目,带着与宁波少有来往的南通游客,来领略“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风情。
今年5月1日前,众多旅游界人士担心休假制度的改变会影响客源,而事实却大出所料。三天假期,来宁波的外地游客竟达到161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江苏、上海以及嘉兴的游客。因为有了大桥,宁波成了他们的近邻,双休日都可以过来串串门了。
作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头堡的慈溪,更是早在大桥打下第一桩之前,就已经在描绘新的发展蓝图了。目前,杭州湾新区的企业已经有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基本形成化纤纺织、家电、五金机械、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区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0%。
同样,北岸的嘉兴也正借杭州湾跨海大桥而“大兴土木”。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物流成本优势,吸引了五金、钢材等大宗物资市场在此纷纷布点。继国际紧固件城开业后,杭州湾钢贸城也在紧张建设中。相关产业链以几何倍数发展,目前,这一地带共吸引500多家企业入驻,不少经营户还在港区买了住房。
长三角南端的舟山、台州,也早已瞄准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带来的机遇。舟山规划中的全长48公里的5座跨海大桥,目前已有三座建成通车,另外两座也将于明年建成,2010年正式通车。这个名为连岛工程的计划,将把舟山连上宁波,再借助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长三角核心区。
今年召开的浙东经济合作区第18次市长联席会议,首次接纳嘉兴为宁波、绍兴、舟山、台州之外的第5个成员城市。这个地理上不能算是浙东的城市,被破例加入浙东经济合作区,是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这表明,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新的合作机制已经展开,并在逐步实现制度化。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包括宁波、温州、台州等在内的长三角南翼地区与上海的关联度和紧密度得以提升,也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接近,从而催生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5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都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但十年论证的必要性和历尽的艰辛,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要造桥,首先要了解这一个地方的气象、水文、地理条件。说起来我也是老慈溪了,对慈溪的山山水水也算得上是比较熟悉了。但真的要论证这里适不适宜造桥时,才发现我们对杭州湾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说气象吧,当时能查到的都是陆地上的资料,杭州湾上怎么样,没有一点的记载,为此还上过当。有一次,气象台说杭州湾风力是6级。谁知到了海上,风力竟有9级,船没法开行,只能在海上随风飘。
后来我们在杭州湾一个名叫“下王盘岛”的荒岛上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填补了杭州湾中部气象监测的空白。再后来,又在南岸设置了常规气象观测站,在北岸设置了60米梯度风气象观测站,详细记录了每天每时的气象情况,这也为以后的桥梁抗风和桥梁挡风设施设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有人提出,建杭州湾跨海大桥会不可能影响钱江潮景观,解答这个疑问,必须拿出具体数据来说话,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必须得掌握杭州湾的水下地形和水文资料。测量水下地形,原理很简单,但在杭州湾却不好操作,因为涨潮落潮时,海面是倾斜的,倾斜的幅度随时在变,用常规方法不行。后来采用岸边三基准的方法,才比较准确地测得海湾的水下地形。
测流速时我们采用18条船同时测18个点的办法。有一次,我们特地选在农历八月十八大潮时测试,但偏偏碰上有台风警报。这下可犯难了,如果那天不做,就要再等一年。后来幸亏台风拐弯了,这才顺利完成。
造桥,就要打桩,打什么桩,打多深,得视地质情况而定。在此之前,杭州湾地质资料是空白,只能现测现用。
杭州湾的地质测量难度很大,好几艘钻探船遇到过危险。第一次,一条400吨级的工程船,由于抛锚后海水流向突变,差点翻掉;第二次,一个双体船,钢缆被拖进了船底,绷断了;第三次,抛锚在潮间带的钻探船遇到落潮,船沿单边走沙,险遭倾覆。幸亏及时砍断了锚链,才没翻。
后来有了经验,把钻机由船中间移到船沿外边。情况不妙时,人员先撤退,等潮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了,再回来接着干。但进行滩涂钻探时还是发生了险情,作业船被天然气喷发口吞下去了,幸好工作人员撤离及时,总算没出大事。
勘察工作再艰辛,再危险,但我们造桥的决心从来就没动摇过。说到动力,就是同心协力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这个目标现在终于实现了,我从慈溪家中出发,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上海了。宁波融入长三角,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我晚年参与了这个伟大的工程,确实感到很自豪。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宁波在长三角地区内端点城市的格局,从而对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拓展以及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大桥自批准建设起,其两岸就成为国内外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余慈地区更是成为众多跨国企业投资的热点,外来投资大幅度增长。随着大桥的建成通车,沪、杭、甬三城市构筑起长三角地区的“金三角”,宁波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流动机会大幅度提升,经济交往与合作日益增多。
大桥缩短了浙江东南沿海城市与上海的时空距离,为浙江东南沿海接受上海经济、技术、智力的辐射,接轨浦东,整合资源要素,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推动产业体系调整与升级,搭建了新的平台和通道。体现在港口发展上,更充分地发挥了宁波深水港的资源优势,为长三角港口群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桥的建成对宁波产业体系调整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临港大工业、物流业和加工制造业影响更为显著,并有利于形成“港、桥、海”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联动格局,有利于增强宁波、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的吸引力。
“天堑变通途”,从理论设想到“一桥架南北”的蓝图实现,让宁波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毋庸置疑,大桥不单单是杭州湾的大通道,今后必将成为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通道,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走廊”、“物流走廊”、“文化走廊”、“旅游走廊”、“信息走廊”、“人才走廊”……
- 上一篇:杭州湾跨海大桥创下多项世界榜首
- 下一篇:以色列方位_以色列地图在世界地图的方位